【刘美清】与热作事业共度的30多个春秋——记全国劳模刘美清

  作者: 23302863   来源: 院网  日期: 2016-06-15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66年前,海南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热土,生活生产条件艰苦。但是有那么一批人,为了国家战略需要,满怀一腔热血与激情,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自愿来到海南,开垦荒地,种植橡胶,这就是第一代热科院人。
 
    如今已88岁高龄的刘美清便是其中一员,他一直工作于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事热作科技事业,长期扎根基层,深入开展橡胶和水稻研究工作,曾获“海南省农业科学战线先进工作者”、“华南垦殖区先进生产(工作)者一等奖”、“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
 
    当他回忆起,创业之初,为发展橡胶事业和众多战友们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总是热泪盈眶,一言难尽。
 
 
击败茅草:一场长达6年的持久战
 
    50年代初,海南岛开始橡胶大发展,刘美清从广东兴宁县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来到海南岛种橡胶。当时碰到一个大难题,茅草对橡胶生长危害很大,刚锄草没几天,茅草就很快长起来,把橡胶小苗包围住,争抢橡胶苗木的营养。
 
  “干部、工人都恨死茅草了!”刘美清说,他于是就琢磨着怎么灭茅才能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又提高工效的事。起初他把茅根翻转,不剪根,让太阳晒,同时淋上盐水,过了一个月,茅草又长出来了,试验失败了。但他没灰心,把茅草割光后,不翻土不捡根,等茅草生出来时又拔掉它,然而结果还是不行,一直试验了五次,没有成功。
 
    一天,刘美清去检查林段,发现汽车经常碾压的地方,茅草就不会再长出来,这给了他启发。他就到林段找一块茅草地,先锄光了草,过十几天,茅草萌生出来时就挑土压上,再压实它。20多天后,再把土翻过来一看,茅草根果然都腐烂了。于是,他再接再厉,最终创造出“压土除茅法”和“多次除茅法”,经过实践检验,分别提高工效25.5%和54.6%,为发展橡胶产业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华南垦殖局先进生产(工作)者一等奖、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工作)者,刘美清在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刘美清在橡胶苗林段创造性处理茅草的方法,实用有效,是生态防治杂草的一出妙招。退休之后,刘美清同志退而不休,一如继往地关注胶园生态防治杂草和林下间种的各项科研活动,并深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胶园生产一线,与年轻科技人员一起探索生态防治杂草和胶林下间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新思路、新方法。
 
发挥余热:人退心不退
 
  70年代,刘美清开始致力于水稻常规杂交、育种试验研究工作。他事业心强,不怕劳苦、不计较时间,为了做好试验工作,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他都亲力亲为,在地里参加水稻新品种备耕、浸种、催芽、播种、插秧,直至收获、入库等工作。1977年,育出产量较高的“科珍7号”并试种取得了亩产750斤的产量,中稻500斤,晚稻550斤的产量。在试验场十队试验种植中,取得了亩产987斤,早稻亩产562斤,晚稻亩产300斤的产量。1978年选育412个杂交组合,繁育76个杂交后代,经观察、鉴定,选育出较好的晚稻品种“晚科5号”,并在热科院各生产队大面积推广试种。
 
  退休之后,上班时忙忙碌碌的他突然闲下来,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他主动向所里请缨继续工作。刘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经常义务与科技人员一道,参加水稻新品种试验工作,指导开展水稻杂交工作,为后来水稻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础和科研经验。每天早晨,他早早起床,洗漱好第一件事就是往基地跑,查看种质圃新种下的作物长势情况,到实验大棚测温度、看湿度。看到年轻的同志在做实验,他主动地走过去,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教育下一代:脚踏实地得真知
 
  刘美清十分关心单位下一代发展,时刻勉励年轻人: “科技一定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深入实际”,他总是这样说,“做农业科研是件比较辛苦的事,要脚踏实地,勤勤肯肯地去做,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浮躁”。
 
  长期的科研工作,导致刘美清身体健康状况一直不佳,2010年还做了手术,眼睛也一直有毛病,生活上存在实际困难,可他从没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单位多次提出让他搬到条件好一点的房子住,每次都被他拒绝,说是现在新进人员多,要多为他们考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安心搞科研,多为单位和国家作贡献。
 
  每年“七一”,是品资所里的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天,所党委一定会组织青年科技人员去刘美清家,听他讲述老一辈科研人员创业时攻艰克难的感人故事。“要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事业,热爱我们的工作”,说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齐心协力搞科研的情景,在座的都受感染。
 
饮水思源:传递正能量
 
  退休下来多时的刘美清尽管身体一直不好,但他坚持义务打扫小区卫生。他说:“干这些轻活,顺便可以锻炼身体”。多少年来,他拿起自家的扫帚,风雨无阻地义务打扫道路、捡草坪上的垃圾。周边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主动清扫自家门前的垃圾,养成了自觉维护卫生的习惯。
 
  最让人感动的是,每年年初,颤颤巍巍的刘美清会在老伴的搀扶下来到办公室交他的党费,并且总是第一个交党费的人。刘美清听说汶川、玉树遭受地震后,积极缴纳特殊党费,他说,饮水要思源,有了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这点钱对我来说不会带来多大的用处,但是交给了党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2015年春节来临之际,李尚兰书记专程走访慰问了刘美清同志,他感激地说:“我也就为热作事业做了一点事,组织一直都记住,自己做得还不够,组织给了我太多的关怀。”
 
  老一辈创业者献身热作科技事业的劳模精神在刘美清等身上闪光,他们是热作事业的脊梁骨,那段激情岁月如同一本活历史,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热科人铭记、学习、成为自己奋斗的座右铭,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在科研道路上追求创新,披荆斩棘,如同一曲时代的高歌,鼓舞着、激励着年轻科技人员不断向前,更多年轻的力量将汇成新时代的最强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