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品资所】“小芒果”的成长过程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科研第三党支部 黄建峰  日期: 2017-01-10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一、初到两院略有失落

20096月底我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毕业,由于两院和华农老师多有合作交流,在师兄师姐的介绍下,我认识了高爱平研主任,也知道了品资所这个单位,有了来所工作的意向。2009721,我和爱人从广州乘坐火车出发到了海口,然后坐公交到西站,由海口西站坐班车到那大。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时候在海口西站标注的都是海口到那大的班车,而我们在网上查阅信息是品资所在儋州市,由于是第一次来海南,不敢上车,经反复确认后才登车。总体来说是一路折腾,颇感不顺的到了两院。进入两院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进了农村,在广州呆了3年,见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以为两院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大学,应该是高楼鳞次栉比、校园宽阔、学生川流不息。然而我们走了一圈,发现院所非常破旧,连围墙都没有,孤零零的大门距离教学区达1.5公里左右,这可能是我见过距离教学区最远的大学校门了,失落感顿生。晚上住宿在海南大学招待所又停电了,听着雨声、风声更加剧了我的失落。经过和高爱平主任交流,因为有一些实验要在华南农业大学开展,所以我们决定再在广州呆半年,在完成实验后再返回儋州,这次儋州之行,也就在两院呆了2天,总体感觉不是很满意。

二、有幸碰到良师益友

200912月底,在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完毕后,是否返回儋州我在犹豫。但是我的导师胡桂兵教授告诉我两院那么多知名教授,做出那么多重大成果,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工作地点不重要,关键是做好定位,找准团队,胡老师是我一直敬仰的导师,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我很庆幸胡老师对我的指导选择了品资所。

进入所果树研究室后,有幸得到陈业渊所长和高爱平主任的亲切关怀,两位老师两各有所长。其中老师对芒果种质资源非常熟悉,关键是对芒果种质资源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很多事情如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资源圃内种质资源评价鉴定、拍摄照片他都亲力亲为。本来种质资源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非常枯燥无味,由于产出慢、见效低,很多科研工作者喜欢做室内实验发文章,但在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他对芒果种质资源满满的爱。老师从1993年就进入两院工作,是一个年轻的老两院人,工作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从小到一份种质资源如何采集、接穗如何保存,到如何进行种质资源评价他都亲自指导我,在我遇到困难时也不断给予帮助,并鼓励我好好尝试,闯出新路,我科研上的一些设想,也多归功于他的指导,可以说我从高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本事,因而也和他结下了很深的情谊。陈业渊所长不但是一位果树老专家,还是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产业规划和战略研究专家,他对国家热带作物农业政策和产业方向把握精准,在宏观方面很好指引了我们的研究方向,避免少走了弯路。陈业渊所长是一个很严谨、认真的人,是两院有名的笔杆子,在材料撰写方面可以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有时候为一个科研观点的表达,他会一直放在心上反复推敲,敢于推翻自己。记得和他一起做“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神农奖材料的时候因为一句话,会接到他好几个的电话进行修改。原来我写材料,总把握不住要旨,没有方向性。在陈业渊所长的指导下我对如何撰写项目文本材料、如何设计课题方面学到了很多。陈业渊所长表面上是很严厉的一个人,有时还会批评的我们很严重,但他往往对事不对人,在私下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很喜欢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对我们年轻人也很是关心,所以我们都喜欢跟着他出差。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团队,芒果种质资源项目组几位同事,自始至终团结一致,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协助,赵志常博士侧重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评价、党志国博士侧重常规育种、罗睿雄侧重种质资源基础数据采集、王光瑛负责农业部芒果种质资源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凡事大家商量,同心协力,是我们团队的保证,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这些年项目组在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进一等奖等奖项。

三、不断学习爱上芒果

芒果原产于印度,1986年,为更好地发挥热区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稳定和繁荣南部边疆,国务院作出大力发展热带作物产业的战略部署,芒果作为特色鲜明、经济价值高的热带作物之一,其产业才得以发展。但是在产业发展初期,我国芒果种质资源极度匮乏,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很多人不愿意研究芒果。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在上研究生之前连芒果树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上研究生时论文的材料也是砂糖橘,因此对芒果种质资源非常陌生。当时我想既然什么都不懂,就先认识芒果吧,于是每天都去农业部芒果种质资源圃去观测种质资源,详细记录每一份种质资源的特性、特征,并拍照,对不认识的芒果种质资源,就带着带着问题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找文献,从而鉴定、识别种质资源。由于两院远离城市,没有城市的喧嚣,外界的诱惑少,也没啥娱乐,不出差我基本上每天都去种质资源圃。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2年多,通过2年的跟踪观测,我记录了芒果种质资源数据数据3万多项,拍摄种质资源照片5000多张,鉴定识别了很多芒果种质资源,基本上对种质资源圃内每一份资源都能了然于心;另外从事的一项工作就是芒果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2年多的时间基本跑遍了海南、云南、广西、贵州、福建、四川有芒果种植区域的60多个县市,明确了这些区域芒果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富集程度,查清了我国重要区域芒果种质资源的本底总量,通过资源考察收集各类国内芒果种质资源100多份,获得了香蕉芒、四季芒和小鸡芒等一大批特异性的芒果种质资源。现在看来,这2年多应该是我一生芒果科研工作最宝贵的财富,通过2年的积累,我获得了大量芒果种质资源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和芒果建立了感情,有了看到一份份种质资源就像见到了老朋友,收集到一份特异种质资源就会无比雀跃的心情。这种心情往往在许树培教授、陈业渊所长和高爱平主任等芒果研究执著者身上看到。我之前在本科阶段学习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肥料学、土壤学等基础理论课,当时以为没什么用,慢慢才发现,这些课程是很好的理论支撑,有了这些知识就能解释的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慢慢明白了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种质资源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如果只学书本理论,不深入实践,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那就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更谈不上种质资源如何创新利用。通过学习,我不但掌握了芒果种质资源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研究芒果种质资源的兴趣,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芒果种质资源建立了感情,把它作为一辈子的行业来做。

四、成果转化的苦与乐

好的品种和技术要进入千家万户,然而,技术成果的转化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一方面芒果大多种植于老、少、边、穷地区,果农文化水平偏低,不少少数民族地区都不会讲普通话,沟通交流严重不畅。另一方面一些果农有自己的老经验和土法子,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有畏惧心理,比如说新品种刚换冠,市场对品种有一定的适应期,会对他们的产量和效益产生影响,果农不接受怎么办?在用药方面,他们觉得用药量越大越好,随着用药量的加大,病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大,不利于食品安全怎么办?一些果农认为用药类型越多越好,于是把很多农药混在一起使用,因不同农药酸碱性不同,会大大降低药效,污染环境怎么办?和果农打交道,刚开始受了不少的委屈,也碰了不少鼻子,后来慢慢琢磨到和果农交流要有策略、有技巧,要把复杂技术简单化、通俗化、灵活化,把不容易懂得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才能拉近和果农的关系。这方面我和我的团队琢磨了很多。例如把芒果树管理可以比喻成养孩子,在小孩感冒的时候,加大用药病是好的快,但是抗药性会强,不要轻易挂吊瓶,这样果农一下子就明白了;针对农药混用的问题,就拿喝酒的例子来比喻,有的人只能喝白酒,有的人只能啤酒,如果喝混酒就容易醉,这样就拉近了科技人员和果农的关系。另外一个我们还注意到技术成果转化一定要注重示范基地建设,要做好示范和标杆,把技术成果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吸收。果农只有看到了实际效果,才会有积极性吸收成果,所以项目组特别重视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将要转化的技术和优良品种植入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展示带动周边果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推动了芒果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效。由于在芒果产业方面突出的转化成果,“芒果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等奖项。

五、爱上两院爱上品资所

随着7年的成长,依靠品资所这个大家庭,在陈业渊所长和高爱平主任两位老大哥的带领下,在项目团队支持下,我这个年轻的“小芒果”越长越大,从原来对芒果种质资源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基本上能够独挡一面,可以说有艰辛的汗水,但更有丰收的喜悦。可以说没有品资所这个家庭、没有我的团队,没有一系列平台不可能获得这么多。周恩来总理为两院提下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这个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两院人,立业我谈不上,只是为芒果种质资源做一点点事情,但随着2012年我儿子的出生,我把根扎下了,希望这颗小苗能够茁壮成长。

我很庆幸能够进入品资所这个大家庭,也很庆幸遇到了这么多好兄弟姐妹,在品资所人 “创新、卓越、和谐、开放、共享”精神内涵下,在陈业渊所长和高爱平研究员两位老大哥为首的芒果团队带领下,希望我这个小芒果树根越扎越深、树越长越旺、果越结越多!

  

(“我与品资所”有奖征文,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