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品资所】短而深的缘——我与品资所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科研第三党支部 陈晓鹭  日期: 2017-01-10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总有科学家感叹,在科学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我认为缘分算是一个。

大概其他博士的毕业与就业都会比我从容。三年前的我,没日没夜地赶学位论文、晕头晕脑地改期刊论文、毫不懈怠地海投求职信。一个乍凉的秋夜里,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那头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推辞:后天来面试。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与其他那些翻来覆去问你能不能按期毕业,能不能赶来面试的妖艳的什么货大不一样。

我的导师说,品资所是个好地方,我是愿意去的,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去:那里比较偏僻,留不住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我只听进去了前半句:老师愿意去,肯定有某些什么重要的原因,那个地方,必然自有她的魅力,区别于“大都市”的什么东西。母亲铺开地图,发现其地处热带海岛东北部,地势开阔、一马平川,东南有山,东北延绵至海湾。她掐指一算,得出结论:此地位于祖国南部,冬春不畏严寒;不临东海,夏秋不惧台风;国际旅游岛,空气质量高;地势平坦,适合农业研究,实乃风水宝地,值得前往拜访,一探风采。

   三年前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热带岛屿的土地,一位面相甚善的领导问我:你怎么愿意来这里呢?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当晚和家人说起,他们都觉得我的确是搞砸了。一个亲戚说,没事,吸取经验,下次面试注意点。因为我回答的是:您这么问,是否觉得贵单位留不住人?有哪里不对劲吗?有人呆不住走了吗?嗯?旁边一位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大哥赶紧“没有,没有。”后来我才知道,那位领导是品资所的副所长、海归学者、木薯蛋白质组和分子辅助育种专家陈松笔研究员;而这位大哥也是一位资深木薯研究专家,张振文博士。我还继续说了更不着调的话,以至于领导有点小尴尬:“面试的时候不要这么说了”。家人后来知道了,都说:当时要我是那位领导,你这么回答我,你早就黄(失败)了。尽管如此,人情非常不达练的我还是留了下来,其他的面试与工作邀约也都一一婉拒,安心住进了职工宿舍,一间朝南、带阳台的单身宿舍。

   这里,宝岛新村,果然与大都市很不一样:没有那些让人厌倦的拥挤与焦躁——她的天蓝的像一块宝石,晚霞则变幻莫测,气息里漂浮着温润的香甜。来自异国的树木高耸入云,树龄不可知,需数人合抱。松鼠在树上追逐嬉戏,鸟儿的吟唱风情万千。早起的村民发自内心地欢声笑语,邻居兴致起时小秀一段美声,周末猝不及防飘来钢琴的奏鸣,那曲《蓝色的梦》,总把思绪牵回到童年。

   在这么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我也学会了很多很多。课题组里的同事们担心我初来乍到,照顾不好自己,几乎每天都招呼着一起吃饭。庞老师大展厨艺,大家一起围着吃香锅的无数个冬夜充满了欢声笑语,胡璇也总是把我收留回家,做好吃的招呼我。渐渐的我也会学会了简单的菜肴。作为一个博士期间研究“洋草药”的毕业生,在求学期间没有受过系统完整的中药学专业培训,毕业后来到南药研究室,发现自己对我国传统草药的了解十分浅薄,更勿论涉及中医用药逻辑的知识。同事们发现我有此诉求,都积极帮助我,例如,胡璇、陈振夏、王凯等同事备考执业药师的时候,邀请我一起跟着学习,一起看视频、听讲座,王丹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她热情地把她学习专业课程的教材带给我,推荐我进行阅读、学习。庞老师、陈振夏黄梅等同事,也常常带着我们在药圃、山里和田间地头转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渐渐的,我也知道了草乌、川乌、鸦胆子、草豆蔻、独活、龙脑,知道了这个驱寒、那个养胃、这个有毒、那个好吃。

   我们课题组主要围绕艾纳香这种具有热带地域特色的黎药展开研究,艾纳香不仅是中药艾片的唯一天然来源,本身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草药。课题组长庞玉新研究员为我的定位和发展做了深刻的思考,他说,课题组目前围绕艾纳香这种“小作物”展开研究,目标是做成“大产业”,我们要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当时,艾纳香提取物艾片的生产效率低,而艾纳香中左旋龙脑含量低且不稳定,采收高品质艾纳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艾纳香的传统表征性状与内在品质关联尚不明确。周家维等比较了大艾、小艾、马耳艾和野生艾的艾粉和左旋龙脑产量,认为大艾最好。然而,何元农等经考察则认为上述大艾、小艾、马耳艾等性状不仅易受环境影响,不易区分,而且群体中分离严重,实际上并不稳定,并未形成真正的品种,因此无从比较;同时考察了部分农户采用的是否粘手、气味浓淡、有无病斑和一些形态学指标如功能叶形、叶色、株高、株型等,但均未能发现出它们是否与高产、高含量有明确、稳定的关联。夏稷子等又重复了马耳艾、大叶艾和小叶艾的比较研究,也未寻找到叶型与化合物含量差异的必然关联。以上探索局限于对植株、器官作为一个笼统的整体进行分析,未探索精油来源的本质,收效甚微。我注意到,艾纳香挥发油和左旋龙脑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叶>枝;上部叶>下部叶,似乎暗示着某种内在关联的可能性。

   前人对艾纳香显微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分类鉴定的角度进行。 有学者认为艾纳香“偶见”腺毛,或具有“两种”腺毛,还有研究则认为其具有的是“分泌细胞”,几种观点未能达成一致;而且,前人的研究均采用石蜡切片和粉末显微观察进行,这两种方法不能很好地保存和观察组织中的精油,因此,都无法判断这些“腺毛”或“分泌细胞”是否与艾纳香挥发油、左旋龙脑有关。对精油分泌结构的发育及其中精油或左旋龙脑产生、转运和积累关系的研究未有报道,不仅相关理论匮乏,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制约了艾纳香这种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庞老师说,你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了部分显微观察方面的内容,本科毕业论文也是药用植物显微观察方向,结合课题组研究需求与你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优势条件,建议你考虑以此为你的研究方向。但我仍对自己没有信心,产生了退缩心理,因为我最熟悉的还是植物细胞工程、多倍体育种等工作。他的一番话给了我前进的勇气:科研发展日新月异,你需要用到、但又不会的技术总是不断的出现,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博士求学经历提升了你寻找学习资源、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相信你可以做好。

   在庞老师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给我的导师华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跃生研究员和主任、副校长吴鸿教授写了长长的请求信,请求学习这方面的技能,并请求母校帮助我合作申请这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吴老师很快就打来电话,不仅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我的请求,对我的初步设想与研究思路进行了详细、耐心的指导与帮助,还推荐了李雁群博士给我进行实验操作的指导,并作为合作方的负责人。我撰写好申请书初稿后,庞老师、吴老师和李雁群博士不厌其烦地帮我进行数次修改,研究思路与谋篇布局,小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一一修改。然而,两年过去了,第一次、第二次申请,我都没有获得资助。吴老师为我分析失败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研究基础,鼓励我再接再厉。

   庞老师并没有放弃我,他说,你只管继续做你的前期工作。他不仅给我充足的经费支持,还安排一位研究生以此方向作为学位论文主题,和我一起开展前期研究。在课题组的支持下,我前往华南农业大学跟随吴明丽同学学习薄切片技术,前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跟随李叶老师进行艾纳香半薄切片的操作,前往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跟随中药资源专家陈虎彪教授学习艾纳香组织化学研究。我们把切片的照片交给李雁群博士,她指导我如何对照片进行分析,并改进和提升操作技术。起初,我们以为艾纳香的精油是像肉桂等植物一样,存在于叶肉组织的油细胞中,在头两次的申请材料中,我也一直计划从油细胞的角度对艾纳香展开研究,经过实验和分析,我发现自己犯了科研工作 “先入为主、想当然”的大忌,而腺毛才是艾纳香挥发油的重要分泌结构,我进而推断艾纳香的腺毛是左旋龙脑积累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最佳采收条件的关键。发现这个错误以后,我对申请书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正与修改,第三次申请终于获得了资助。

   转眼参加工作已近三年。这三年里,斩钉截铁通知我来面试人成了我的组长,提纲挈领为我指路规划、提供坚定的支持;课题组里的同事们与我结成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我也从他们身上吸取了很多正能量;被我冒犯了却很宽容的领导,仍时时关心我的成长,当我懈怠时语重心长地规劝我努力前行——实际上,他对每一位来此工作的晚辈都真心诚意地关心和爱护。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与其他同学交流,我发现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工作生态实在是非常宝贵,这与我们的所长陈业渊研究员润物无声的管理是分不开的。虽然并没有非常多直接的接触,但时时事事都能感受到老领导对所、对职工各方各面的关心与爱护。这种关怀与爱护已经深入品资所的骨髓,渗入每位品资人的内心,再从每个人的善意的行为中散发出来。做实验时,只要是想要申请去使用的设备与仪器,同事们总是热心相助,耐心指导;集体攻关时,大家又组成一支团结的冲锋小组,激情澎湃,共同进退。虽然我的为人处事甚不通达,仍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在此沃土中,我感觉到自己保持了最重要的东西:对世间仍存有美好的信念,对宇宙仍存有一颗好奇的心。

   从互不相识,到人海相遇;从漂浮游荡,到安心停驻,我相信,这是我与品资所的缘。三年很短,也很长,一辈子很长,也很短,祝愿这美好缘分持续到永远。

 

(“我与品资所”有奖征文,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