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之际,品资所科研第四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以“建设美好家园,从亲近自然开始”活动,组织党员同志到昌江县石碌铁矿、王下乡皇帝洞、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考察体验,认识我们美丽的海南所蕴藏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优越的旅游资源,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山清水秀的美景,放松身心,尽情的享受天籁之音……自然之美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是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以及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使命。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体验,全体共产党员为我们海南岛拥有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感到深深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应该如何更好地合理的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一站 亚洲第一富矿——石碌铁矿
7月7日一早经过一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亚洲最大的富铁矿——石碌铁矿。海南铁矿集团公司的戎小军先生早已等候在此,只见他头戴安全帽,手里拿着望眼镜,将我们径直带到铁矿观景台,面对观景台下的巨大的露天矿坑,小戎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石碌铁矿的基本情况。
海南铁矿,又称石碌铁矿,是一个以铁矿为主、多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共生的矿区。铁矿石储藏量为3.02亿吨,平均品位51.15%,最高品位68.64%,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金属矿物主要为赤氧化三铁。
海南铁矿是大型的露天铁矿,采场封闭圈标高168米,长轴1014米,短轴560米,露天底设计标高0米,最低-286米,最高矿标高540米。
海南铁矿早在1782年6月1日清乾隆年间首先发现铜矿——孔雀石,故称“石碌”;1935年国民政府调查铜矿时发现铁矿;1940~1945年日军侵华期间进行过掠夺性开采;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7月1日海南铁矿恢复生产,经过三期扩建,形成了年产460万吨的原矿的生产规模,每年为海南省地方财税创税1亿元。
第二站 黎族祖先居住地——皇帝洞
参观完石碌铁矿,告别了小戎,我们的车在狭小崎岖的山路上前行,途经刚刚成立不久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俄贤岭自然保护区,这里高山巍峨耸立,比比皆是灰色的花岗岩石,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岩石多、干旱、少雨,生存条件较为恶劣,是海南岛为数不多的石灰岩地区,这里的岩生动植物具有生生不息的顽强的生命力,亦如深居简出、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坳里的黎苗族同胞。驱车二个半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皇帝洞,身心的疲惫、饥饿和埋怨,顿时烟消云散,党员们迫不及待的下车,开始徒步进洞考察。
洞口离山脚仅有20余米,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洞口。一进洞口,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足有足球场大小的平坦空间让人震撼,从洞里向外观望,别有洞天,居高临下,眼前的景致一览无遗,一条弯弯的小溪从山脚的农田边流过;转身向岩洞深处走去,地势略有抬高,洞口处有一个让人们顶礼膜拜的“金元宝”,再往前走,一路可见由钟乳石形成的宽大平坦的“龙床”、“龙案”以及唯妙唯俏的“观音”……上到洞顶还有一个洞口通到后山。
队员们对海南有如此神奇的景观大加赞赏,觉得应该好好地加以保护和开发才是。
第三站 天然氧吧——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
来到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已是下午三点半钟,天空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一下车队员们就被这里茂密的森林、满眼的翠绿、纯净清新的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所折服,不顾雨天路滑,纷纷撑起雨伞,一路欢声笑语的畅游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里青翠欲滴的热带雨林是青春之美,河床裸露的花岗岩石是刚性之美,淅淅沥沥的雨丝是情意绵绵之美,习习凉风是惬意之美,馨人心脾的野花香是温柔之美……总之,置身于原始的热带雨林中,让你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工作的压力和烦恼早已被抛之九霄云外,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一定会健康长寿,越活越年轻。
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昌江县境内,是海南省四大林区中保存最完好的热带原始森林,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达2213种,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27种;动物种类达365种,珍稀动物60多种,其中有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就生存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以长臂猿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目前海南长臂猿全球仅存25只,极其珍贵,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1998年霸王岭被列入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范围,总面积177.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天保工程实施前的86.4%提高到现在的96.7%。
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开展科考、探险、休闲度假、养生的最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