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喜获一项海南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

  作者: 办公室 刘利玲   来源: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日期: 2022-11-16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11月15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海口召开,对荣获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李开绵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木薯粮饲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成果获海南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


木薯是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及畜禽养殖的重要原料,培育粮饲化高产优质抗性新品种及加工技术集成创新是木薯产业增收的关键。木薯采后生理腐烂(Postharvest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 PPD) 和斯里兰卡花叶病 (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 SLCMV) 是严重威胁木薯产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国际上木薯PPD和SLCMV抗性品种缺乏、木薯粮饲加工原料品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项目组立足海南,面向世界,服务国之大者,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等项目支持下,从 2008 年起,历时 11 年,系统开展了木薯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食品化加工关键技术、全株饲料化、茎叶副产物利用技术与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具体表现在:


一是针对粮饲化品种缺乏、耐贮性和抗病性差等木薯产业瓶颈,整合传统杂交、蛋白质组学辅助及穿梭育种等多种育种技术,在耐采后生理腐烂(PPD)、抗朱砂叶螨及高抗花叶病木薯品种(系)选育上取得新突破,延长木薯货架期15天;使鲜薯运输和待加工过程腐烂损耗率由15%降低至1%;SLCMV病情指数为零,试验块根产量最高达到162.75 t/ha,远超CIAT推测90 t/ha的最高理论产量,保证了木薯粮饲化原料的供应与品质,助力热带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针对木薯变性淀粉加工原料稳定性差、技术集成度低和效益不高的难题,集成创新木薯食品用变性淀粉和木薯粉食品化利用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食用木薯粉系列特色食品128种,产值提升435.7%,开拓特色木薯食品新领域;集成创新木薯茎秆基质化利用和全株饲料化技术,获得适口性好、健康无抗生物发酵饲料,产值提升257.1%,拓宽木薯副产物利用新途径,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构建境外我国木薯品种和技术推广模式,宣传中国民族种业,架起国际合作的桥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实现了我国从资源输入国向品种和技术输出国转变,促进转化成果在国外再次集成创新利用。使我国从资源输入国向品种和技术输出国转变,促进转化成果的二次集成创新利用。


该成果育成国审品种2个,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形成技术标准6项,发表论文27篇,学位论文5篇,出版专著6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名。作为项目组牵头科学家,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团长的李开绵副院长时常带领项目组,怀着木薯科技成果惠农的理念,到海南儋州、白沙、昌江、文昌和云南马关、元阳、保山等市县调研,与当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家单位进行交流洽谈,加强科企合作,进行木薯饲料化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开展木薯发酵饲料养猪养牛等种养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以期增加木薯价值链和薯农收入,提高薯农种植木薯的积极性,助推我国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该成果实施以来,分别在海南、广东、广西、柬埔寨、乌干达和刚果(布)等地开展新品种和粮饲化加工技术的示范推广,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项目组成员陈松笔研究员、张振文研究员和薛茂富助理研究员等参与中英非农业技术转移项目,在乌干达推广我国木薯品种和技术推广模式,建成8个木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鲜薯产量平均达36.2吨/公顷,远超目标要求的产量20 吨/公顷,为宣传推广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成果转移转化作出贡献。该成果近三年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4.14万公顷,新增销售额12.18亿元,新增利润1.12亿元。